位于河北承德围场塞罕坝的一家集饭店旅店于一体的酒店即将开业,跪求那位大虾给起个响亮的名字,不胜感...

      编辑: 洪瑞 阅读

一、位于河北承德围场塞罕坝的一家集饭店旅店于一体的酒店即将开业,跪求那位大虾给起个响亮的名字,不胜感...

呵呵,起名字建议拿你的生辰八字看看,名字好起,看看是不适合您,蒙古的:敕勒阁;木兰围场相关的:木兰风情度假村;还有:皇家一号,草原部落,赛罕碧天大酒店,赛罕八旗等,坝上的云户外俱乐部希望能帮到您!

二、塞罕坝在修复前的状况

昔日的漫天黄沙、穷山恶水的荒漠。

如今的满目苍翠、绿水青山,塞罕坝上生态逆转,美丽高岭失而复得。

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生态环境的变迁,印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:“人因自然而生,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,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。只有尊重自然规律,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。”美丽高岭失而复得是真的很好。

万般辛苦终成就,不信青山唤不回。人因自然而生,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,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。

三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历史

“塞罕坝”系蒙汉合璧语,意为“美丽的高岭”。历史上,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、森林茂密、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,辽、金时期称“千里松林”。

公元1681年,康熙在此设立了“木兰围场”(满语,意为哨鹿狩猎)。塞罕坝是“木兰围场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据史料记载,自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139年间,康熙、乾隆、嘉庆共在“木兰围场”“肄武、绥藩”105次。

1993年,被林业部评为“中国一百佳国营林场”。

1993年5月,林业部批准设立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。

200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

扩展资料:

1、康熙点将台,又名亮兵台。位于森林公园阴河景区,为一孤立巨 岩,形如卧虎,顶部是狭长平台,周围地势平坦开阔。传说康熙大帝在乌兰布通之战胜利结束后,曾登临此台检阅得胜凯旋的清军将士。

2、七星湖假鼠草湿地公园,位于塞罕坝林场。在群山环抱的100万平方米的湿地范围内,分布着大小不等、形状各异的七个天然湖泊,空中俯瞰形如天上的北斗七星,七星湖因此而得名。新建成的公园内有木栈道近5000米,观景平台8处,游船码头2个,木桥4座。

3、塞北佛石庙坐落于北曼甸管理区石庙子景区,周围是一望无际的万顷林海。一条清澈透底的山泉喷珠吐玉,缓缓流向远方。 石庙由13块削磨见方的石头砌成,座北朝南,高1.96米,面宽1.21米,进深1米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塞罕坝机械林场

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,领导决定让塞罕坝来个大变样

从康熙20年(公元1681年)到嘉庆25年(公元1820年)的139年间,这个地方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。清代后期,国势日衰,清政府在同治二年(1863年)开围放垦,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,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,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,当年“山川秀美、林壑幽深”的太古圣境和“猎士五更行”、“千骑列云涯”的壮观场面而不复存在。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,呈现“飞鸟无栖树,黄沙遮天日”的荒凉景象。 到解放初期,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,呈现“飞鸟无栖树,黄沙遮天日”的荒凉景象。

1962年,为了“建成华北地区中小径级用材林基地;改变当地自然面貌,保持水土,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;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经验;研究积累大型国有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”,原林业部决定建立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。

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多米,降雨少、低温、多风,无霜期年均仅为62天,年积雪长达7个多月。在气候高寒的坝上地区育苗造林,在当时是一个创举。

林场建设初期,来自全国19个省(市)的127名大、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,来到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。就是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队伍,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,摸索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育苗和造林全套技术,填补了国内林业生产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。

1977年10月28日,一场罕见的雨凇灾害袭击了林场,受灾面积40万亩,占当时有林地面积一半以上,损失成林5000多万株。1980年,林场又遭遇特大干旱,旱死树木12.6万亩。面对这一切,创业者用“坚持恢复生产,加快造林绿化”作为回答。

1962年~2004年,塞罕坝机械林场共育苗5.031亿株,造林170.03万亩。昔日的塞外荒原,变成了浩瀚的林海。

如今,林场总场及6个林场先后进入楼房办公,全场用上了现代的视频会议新技术,开通了局域网;新建了森林防火指挥中心,应用了现代森林防火监控设备;修筑林区公路530多公里,架设通讯线路300多公里。昔日的旷野荒郊,成为美丽的塞外新城。

进入20世纪80年代,林场在继续石质山地、干旱沙荒地造林攻坚的同时,突出以防火、防治有害生物为主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,加强森林抚育,积极发展木材生产、生态旅游、种苗花卉等产业,林区经济长足发展。

如今的塞罕坝机械林场,已成为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,百万亩林海有效地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移,在为京津阻沙源、涵水源方面,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塞罕坝机械林场已成为储蓄财富的绿色银行。据专家测算,林场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达200亿元,每年可向滦河、辽河输水近400万立方米。建场以来,林场向当地财政纳税7000余万元。目前,林场森林覆盖率75.6%,林木资产18亿元,每年林木蓄积增长62万立方米,每年增加林木资产近2亿元。林场累计为社会提供造林绿化苗木2亿株,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9500多万元。森林旅游、山野资源采集等产业的发展,每年可给当地社会提供收入5000多万元。

1993年5月8日,塞罕坝机械林场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,但资金制约使林场旅游项目开发处于徘徊状态。

2003年,林场党委确立了“以各分场为旅游项目开发相对独立单位,依托资源优势,在保护好、利用好森林资源的基础上,拓展开发旅游项目融资渠道,在全场职工中实行股份制,开发旅游特色、精品项目,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,提高职工生活水平”的总体经营方针,并将此列入分场年度考核目标。

2004年,第三乡林场在原防火t望塔的位置,以股份制的形式开工兴建了塞罕塔,职工集资入股近320万元。塞罕塔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用于防火t望,旅游季节供游客观赏林海。 三道河口林场在吐力根河由职工集资入股建起了“十八弯漂流”。今年,三道河口林场又由职工集资入股40多万元建起了客房、餐厅。千层板林场由职工集资入股建起了金莲花观赏园,铺设游客步道近2.5公里,还开发了金莲花茶。森林旅游开发公司抓住兴建御克公路的机遇,以路代坝建起了人工湖,将由职工集资入股开发水上项目。

现在,塞罕坝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。随着林场职工股份制方式开发旅游项目的逐步深入,林场旅游业将有更大的发展。

建场初期来到塞罕坝的创业者用青春和汗水染绿了塞罕坝, 林场党委决定让他们老有所养,离开偏僻的高寒地区,进入县城定居。林场于1999年实施了“老职工安居工程”。今年,林场继“老职工安居工程”之后,又启动了第三期和第四期“职工安居工程”,并将于年内竣工。林场党委的举措,让职工深切体会到,只有林场发展,他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。